|
中文学名 |
野大豆 |
拉丁学名 |
Glycine soja Sieb.et Zucc. |
科中文名 |
豆科 |
科拉丁名 |
Leguminosae |
属中文名 |
大豆属 |
俗名别名 |
|
形态特征 |
一年生缠绕草本;茎细瘦,各部有黄色长硬毛。小叶3,顶生小叶卵状披针形,长1-5厘米,宽1-2.5厘米,顶端急尖,基部圆形,两面有白色短柔毛,侧生小叶斜卵状披针形;托叶卵状披针形,急尖,有黄色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花梗密生黄色长硬毛;萼钟状,萼齿5,上唇2齿合生,有黄色硬毛;花冠紫红色,长约4毫米。荚果长圆形,长约3厘米;种子2-4粒,黑色。花果期8-9月。 |
生境 |
生于海拔400-1700米的路边荒山及山坡上。 |
地理分布 |
产四川天全、宝兴、石棉、成都 |
保护类别 |
渐危种;国家三级 |
保护价值 |
成熟种子含蛋白质30—45%,含油脂18—22%,除供食用外,还可榨油和药用,有强壮、利尿、平肝、敛汗的效用;茎叶与油粕是优良饲料。 |
保护措施 |
可进行人工栽培,大面积推广。 |
备注 |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84年,《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植物名录》第一册。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