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名 |
梓叶槭 |
拉丁学名 |
Acer catalpifolium Rehd. |
科中文名 |
槭科 |
科拉丁名 |
Aceraceae |
属中文名 |
槭属 |
俗名别名 |
|
形态特征 |
落叶大乔木,高20-25米,胸径可达1米左右;树冠伞形,冠幅较大。叶厚纸质,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0-20厘米,宽5-9厘米,先端尾状钝尖,基部圆形或心脏形,老枝上的叶常不分裂,幼树或幼枝上的叶常在中部以下具2裂片,上面深绿色,无毛,有光泽,下面脉腋被丛毛,叶脉在两面均显著;叶柄无毛,长5-14厘米。伞房花序长6厘米;花小,雄花与两性花同株,萼片及花瓣均为5,黄绿色;雄蕊8;花盘盘状,位于雄蕊外侧;花柱2裂 ,柱头反卷。翅果长5-5.5厘米,小坚果常2(-3)个,扁压状,长约1.5厘米,成熟时淡黄色 ,翅与小坚果张开成锐角或近于直角。 |
生境 |
生于海拔500-1300米的林中。
|
地理分布 |
仅零星分布于四川中部成都平原周围的雅安、荥经、天全、灌县、邛崃、 大邑、成都、简阳及峨眉等地;重庆也有分布。 |
保护类别 |
易危种;中国特有。 |
保护价值 |
梓叶槭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树种,又为槭树科属中较原始的种类,对讨论该科的系统演化及地理分布等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其树干高大、材质坚硬、致密,为优良的用材树种,其树形优美,冠幅大,又可作绿化观赏树种。
|
保护措施 |
在梓叶槭的分布区内,除峨眉山自然保护区外,目前尚无任何保护措施。因而,对残存的梓叶槭应积极进行宣传,加强对母树的保护、严禁砍伐,在植物园及有条件的公园可进行引种繁殖。
|
备注 |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84年,《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植物名录》第一册将其定为濒危种;国家三级。
2004《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卷(红色名录)将该植物定为易危种。 |
图片 |
|
全株 |
|
果枝 |
|
拍摄部位: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