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保护红线为中南半岛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新方法 |
|
[来 源] 中国科学院网 [时 间] 2021-11-09 09:03 |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频繁的人类活动已成为改造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带来显著影响。自人类世以来,高强度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导致生态系统不同程度的破坏,带来了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服务下降和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受损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地球自然环境正处在史无前例的恶化之中,生物多样性丧失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共同挑战。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会议第15次会议(CBD-COP15)正在中国昆明举行,会议将确定全球2020年后的生物多样性框架,以及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2030目标和2050愿景。这是重新制定全球保护目标的关键机会,需要就如何有效扩大现有生态保护区计划达成一致,以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宝贵经验,以及正在实施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堪称典范。 版纳植物园景观生态研究组白杨研究员及其合作者,提出了中南半岛跨境生态系统服务、生态敏感和生物多样性优化整合的保护规划评估框架,以中南半岛区域为例,制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优先的三阶段实施计划。该计划在分享“中国经验”的同时,助力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也为CBD-COP15提供一套具有执行力的跨区域生态保护方案。 该研究从生态系统服务、生态敏感和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选取11个指标,发现中南半岛各国现有保护地对热点区域的覆盖率有较大差异。泰国和柬埔寨各指标的热点区域在现有保护地内得到较好覆盖,泰国所有指标的热点覆盖率均大于44%,柬埔寨均大于26%。这两个国家的保护区面积也相对较大,有助于保护其国土范围内的各种生态热点。缅甸和越南的热点覆盖率相对较低。缅甸西部和越南北部至少有五种类型的生态热点缺乏保护。然而,部分区域的水源涵养、水土流失和爬行动物多样性等热点覆盖率不足(约为12%),证明中南半岛各国现有保护地体系的代表性不足。 该研究提出了中南半岛未来生态保护的三阶段实施路径与对策: 第一阶段,至2025年,实现对11个指标中,有3个及以上指标的热点重叠区域进行保护,保护面积占中南半岛领土面积的16%。该阶段重点实施对重要生境敏感区和土壤侵蚀敏感区的生态修复,尤其重视低海拔地区的森林保护,基本实现对所有指标前20%高值热点区域保护。 第二阶段,至2030年,对有两种及以上指标的热点重叠区域进行保护,保护面积占比从16%扩展至33%。该阶段逐步拓展保护区管理范围并与各国国家自然公园体系对接,重点提升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水平,重视经济种植园类型的土地管理,基本实现对所有指标前30%高值热点区域保护。 第三阶段,至2050年,增补对单一生态热点区域的保护,将保护面积占比从33%进一步扩大至51%,基本涵盖中南半岛所有生态热点区域,实现对所有指标前40%高值热点区域保护。通过构建区域间生态补偿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市场机制,保障区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保护与管理。 该研究为确定区域生态保护优先事项提供了一个多阶段政策支持框架,与《生物多样性公约》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早期草案的目标相匹配。这些优先事项的实施有助于实现2030年目标和2050年愿景,在物种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等方面实现最大的平衡效益,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生命共同体的全球生态文明愿景。
|
|